日本零售業有排玩?

全球矚目的「特金會」和氣收場,既有驚嚇,亦無驚喜,並不令人意外,市場反應是水波不興,即使是最受惠於地緣政治局勢改善的日韓股市,亦不例外。
年初至今,日經平均指數及南韓Kospi指數僅分別微升0.5%及0.05%,顯示整體藍籌股表現只屬一般。過去五年表現持續亮麗的日本細價股,今年表現不算很標青,但個別受惠於旅客持續增長的零售股(尤其是多個日本化妝品品牌),則在持續多個季度超預期的盈利表現下,股價節節上升。

若嫌投資日本市場太隔涉,讀者亦不妨留意剛公佈截至2018年2月全年業績的I.T(999)。2011年,I.T接手A Bathing Ape品牌後,大肆擴充日本的零售業務。至今,日本及美國市場佔集團80億港元銷售的12.6%,但卻佔集團總分部利潤的56%。去年,日本及美國業務銷售按年增長31.6%(以當地貨幣計算,折合港元則按年升29.3%)至135億日圓,分部利潤按年升35.4%。
非常不幸地,I.T主場香港市場,即使本港零售業已經「復蘇」,去年度即使做了33億元生意,仍錄得近4,000萬元經營虧損;反觀,日本及美國市場只做10億生意,賺了4.27億,利潤率42.4%!

受惠大陸旅客急增

本港租金貴絕全球,品牌多元化發展、營運效率作為成衣零售界翹楚的I.T,亦難以在香港賺錢。一樣的管理層、相同的經營理念,在香港及日本,卻取得截然不同的經營成績,問題究竟出在哪裏?

香港亦不是所有零售商都抵受不住貴租,鐘表珠寶、化妝品及歐洲名牌時裝手袋品牌,還有周轉率極高的快餐(麥當勞、美心、大家樂、大快活)及零食(雞蛋仔)小店,依然可以勉強頂得住貴租。

近年,日本旅遊業復蘇,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國出境旅客按年持續大幅增長所賜。不久前,瑞士銀行一份調查研究報告顯示,2016-17年度,中國出境旅客的按年增速為6%,預期在本世紀結束前,按年增速將上升至8%,當中,最受國民歡迎的旅遊地點是日本,其次是澳洲及南韓。在通脹及實質人均消費增長同步上升之下,外遊消費金額按年增長將更高。
假如日本今次的零售業復蘇,可以重覆香港自由行以來的故事,則相關零售商的好日子,應該有排都未完結。
(作者客戶持有I.T股份)

林少陽
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

 

資料來源:蘋果財經

Join The Discussion

3 × one =

Compare listings

Compare
WhatsApp WhatsApp 我們